分享日记|文化小宝库:古代的“媒妁之言”有法律效力吗?…… – 分享日记

分享日记|文化小宝库:古代的“媒妁之言”有法律效力吗?……

任何社会制度都有其时代背景,在现代婚姻讲一张纸,在古代婚姻制度讲究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。那么,古代的“媒妁之言”是否跟现代一样具有法律效力呢?下面跟随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。

古代的“媒妁之言”有法律效力吗?我们来看看网友们怎么说:

1、古代的“媒妁之言”是具有法律效力了,这个是古代的一个必经程序。正所谓明媒正娶。

古代的时候男女双方在婚前是没见过面的。是由父母通过媒人介绍,然后由父母决定是否结婚。只有经过明媒正娶才能成为妻。而且媒妁之言在古代也是法律程序,不经过这个程序,要受到法律的制裁。

如果不经过媒人只能是以妾的身份入门,而且妾有时候也会有媒人上门。古代的妾的地位和妻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。

2、媒妁之言是说媒人所说的对方情况,并不是约定。但如果通过媒人定亲,那是当事人家庭认可的邀约,一般会有信物为凭,那样就可以上公堂打官司了。

现代说起来就是口头邀约,也是有法律效力的,只要有第三人作证,现在媒人就是第三人,所以不能说没有法律效力。

在秦朝,秦律已经有了对婚姻、家庭问题的简单规定。到了唐朝,封建社会进入了全盛时期,法律也趋于完善,唐高宗永徽二年(公元651年)颁布的《永徽律疏》(简称唐律),是我国封建时代制定并保存下来的一部最完备的封建法典,其中第四篇是《户婚》,共有46条,主要是关于户籍、土地、赋税和婚姻、家庭等方面的规定。

唐律对后世影响极大,一直到清律,到民国时代国民党政府颁布的法律,还可以从中看出唐律的影响。在唐律有关婚姻形式的内容中,是提倡聘娶婚的,这与它的前世和后世都是相似的。观于唐、宋、明、清各律对于婚姻的请求,以曾否设定婚书或授受聘财是断,而所谓聘财并不拘多少,即使聘财只是绢帛一尺也算数,可见这和买卖婚并不相同,当然,如果贪索巨额聘财,那么婚姻的性质就变了,所谓聘娶婚,一般总是和“父母之命,媒妁之言”联结在一起的,往往并不征求当事人同意。如唐朝的李林甫设宝窗于厅壁,遇有贵族子弟入谒,使六女于窗中自选其可意者,这只是以貌选其婿,实在是一个例外。但即使自己选中了,还是要通过父母出面而聘娶的形式来最后解决问题。正因为提倡聘娶婚,所以法律上明禁其它一些婚姻形式,例如唐律《贼盗篇》云:“略人为妻妾者,徒三年”。

————
✅生活小常识|✅生活小窍门|✅健康小常识|✅生活小妙招✅情感口述故事

本文标题:
文章链接:love.fxplus.cn
文章来源:分享日记
友情链接:✅女娲导航  ✅恋爱之书  ✅健康笔记  商务笔记  ✅健康杂志  ✅分享笔记  ✅健康社区

You may also like...